2024欧洲杯·投注(UEFA)官方网站-Master Platform

人不可能绕过风险,而获得勇气

来源:长江商学院 发布日期:2022-04-26

风平浪静的海面,

所有的船只都可以齐驱竞胜。

命运的铁拳击中要害的时候,

只有大勇大智的人能够处之泰然。


—— 莎士比亚

作者 | 刘劲

来源 | 《经济观察报》



刘  劲

长江商学院会计与金融学教授

投资研究中心主任


什么是勇气?


勇气是做正确事情的能力。


勇气不同于判断:一个人可以有精准的判断,但如果明知正确的事情是什么,却没有做的能力,我们就说他缺乏勇气。


和勇气相对应的概念是风险,风险是在不确定性下可能出现的损失,勇气是承担正确风险的能力。


何为“正确”?


一是指方向,不能带来上行机会的风险是无谓的风险,或性价比不高的风险,应该规避。


二是指数量,冒无法承担的风险是冒进、愚蠢,不敢承担足够的风险是胆小、懦弱。


所以衡量一个人的勇气,必须知道他做事的目的,也要知道他对风险的预估,是一个内观的过程。


站在第三方视角看不出一个人的勇气,因为一个人看似勇敢的作为,同样可能是出于无知或误判。“初生牛犊不怕虎”不是勇气,是没有经验。


为什么勇气重要?


因为真正的成就——无论是自我的成长、对家庭、社会乃至世界的贡献 ——都是在不确定性中产生的成就是机会的实现,风险是可能的损失。


一般情况下,风险和机会成均衡态:机会越大,风险越大;机会越小,风险越小。因此要想取得更大成就,必须培养更大的风险承受能力。


大舍才能大得,这其实是最基础的经济学原理。


培养风险承受能力


一是要理解世界,能清楚把不确定性分割为机会和风险两个部分。


这里常犯的错误是把风险和机会混为一谈,凭感觉来判断事理。


这样就可能由于对机会的贪婪而低估风险,或者因为对风险的恐惧而低估上行的机会。


前者造成鲁莽的冒进,后者造成错失良机。


二是要理解自己,知道自己能承受多大的可能损失。


承受损失的能力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一个人的资源越丰厚,承受物质损失的能力就越大。所以勇气并不完全是一个心理因素,和一个人的资源禀赋有直接关系。


“人穷志短”和“吝啬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两者都有对损失强烈的规避倾向,但前者缘起于物质的匮乏,后者来自精神的脆弱。


三是用所有机会锻炼承受风险的能力。


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上的损失都会直接带来人思想上的痛苦,痛苦承受的多了,自然就有了免疫能力。“杀不死你的东西能让你更坚强”就是这个道理。


锻炼风险承受能力并不是说要冒无谓的风险。勇气是让我们承担正确的风险。所以,假以时日,这种锻炼应该能从整体上带来成功,只是一部分实践由于失败带来了损失。“失败乃成功之母”也是因为虽然失败,但是在做正确的事情。


所以,人的进步往往都伴随着风险承受能力的提升。这种提升有故意练就的精神上的强化,也有物质上的积累带来的更高风险承受能力。


用这种方法可以培养意识层面的勇气。但人是极其复杂的,人的精神活动除了意识还有潜意识。如果风险承受能力仅局限在意识层面,潜意识层面仍然薄弱,人就会在风险面前变得焦虑。


这种焦虑来自于潜意识,因此很难控制。潜意识中的焦虑引发的抑郁、失眠、神经系统紊乱、免疫功能低下等等又会作用到身体上,瓦解意识的物质基础——我们身体。


因此要真正提升勇气,需要意识和潜意识的共同提升。这里起作用的是所谓的“木桶效应”,最低的那块木板决定了木桶能承载的水量。


我们知道,意识层面的风险承受能力可以靠锻炼提高,但潜意识无法直接控制,如何影响它?


一个办法是对信息本身进行扭曲或选择性吸收。


对可能引起焦虑的信息视而不见,或者干脆就不去思考任何带风险的事情。


“难得糊涂”一方面是为人处事的建议,另一方面是降低焦虑的良药。但这种方式来处理焦虑并非上策,因为从骨子里是用自己骗自己的方式面对风险。虽能降低焦虑,但由于认知的失误,做事必然带来偏差。前面讲过,无知、盲目和勇气是两码事。


另一个办法是通过信仰。


信仰可以来自宗教,也可以来自哲学。无论信仰的来源是什么,它的一个作用是把人能控制的事和控制不了的事分开,然后做人能控制的事,把控制不了的交给上帝或哲学。


这种分割由意识来做,但对潜意识有着直接影响。很多信仰坚定的人,可以做到“视死如归”,是勇气的最高境界。


信仰是勇气的最终来源


信仰的力量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其所顾及的不只是现在或是将来几十年,而是对整个世界永恒的信念。


没有信仰的人,只在人生短短几十年里做优化;有信仰的“人生”是没有终点的。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信仰使人能更长远地看问题,对眼下的风险、得失看得更淡,也就更加坚强。


信仰一个很大特点是逼着人思考死亡。年轻人一二十岁的时候会感觉到人生漫漫没有边际,甚至是永恒的,但到三四十岁就会通过亲身经历渐渐感受到死亡的威胁。


人生得失,莫大于生死。但真正能把死放到一个显著位置仔细思考的人并不多,因为思考死亡本身也会带来痛苦。


由于完整的信仰体系无一例外都会有对死的阐述,有信仰的人就不得不经常性地对死进行深度思考。如果思考锻炼的结果是连死都能以平常心看待,自然能直面其它任何损失。


由于信仰能够全方位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对信仰的选择就极其重要。所有的信仰体系都必须解答几个基本的问题:人是什么?人生的意义在哪里?如何过好人生?


不同的信仰体系,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非常不同的。实际上,信仰体系的生命力并非来自于它的正确性或精确度(信仰并不是科学),而是来自于它对人和社会是否有正面的影响。


正常的人和社会需要友爱、善良、慈悲、和平、美好以及现实问题上的实事求是。所以不难看出,世界上几千年来最成功的信仰体系都或多或少提倡类似的理念。这里当然有特例,因为历史并没有终止。


其中,在现实问题上的实事求是可能是最难的一点。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利用科学方法,科学方法带来的是对现实和世界基本观点持续不断的修正。


一个好的信仰体系就必须有两面性:


对永恒问题有系统自洽的阐述;


同时有足够的弹性,能够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修正自己,做到与时俱进。


因此,人要获得更大勇气,就要理解世界、理解自己、在现实中锻炼风险承受能力。但更重要的是需要建立一套与科学相匹配、不冲突的信仰体系。信仰是勇气的最终来源。

责任编辑:manager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