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陷十面埋伏的广东,在为谁哭泣
发布日期:2006-11-16
昔日霸王项羽,力能扛鼎, 才气过人,破釜沉舟,大破秦军,自立为西楚霸王,拥兵40万,显赫一时;却终不敌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围霸王于垓下,陷项王于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之境地。可怜一代枭雄,800骑仓皇出逃只剩28骑,落得自刎乌江之悲凉下场。
广东曾经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军,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排头兵,改革开放20多年来,广东充分发挥毗邻港澳、海外侨胞众多的地缘人缘优势,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原来经济比较落后的边陲省份一跃成为经济大省。
在广东,全省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86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16039亿元,年均增长13.4%,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9强,财税总收入、实际吸收外资金额和进出口贸易总值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7、1/6和1/3。2004年全省进出口贸易总值3571.3亿美元,连续19年居我国各省市区第一。26年来全省累计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1505亿美元,占全国的26.8%。2004年全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0723亿元,约占全国的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70亿元,占全国的1/9强;人均GDP超过2300美元,其中珠三角地区超过5200美元。全省有七大民用航空机场,是全国机场分布密度最高的地区。移动电话用户、固定电话用户和国际互联网用户数量分别占全国的1/7、1/10和1/6。
但是同样是广东,这个我国唯一跟亚洲四小龙有陆地接壤的省份,跟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香港只隔着一条街,一条河,我国经济特区最多的省份,拥有深圳,珠海,汕头三个经济特区,还拥有众多的沿海开放城市,国家政策扶持最多的省份,我国经济的王牌,现在却如落魄的霸王一般,面对兄弟省市的追击,改革力度弱化,发展迟缓,由“标兵”到“追兵”,一系列重要指标相继失守,竞争力下滑,发展后劲不足,曾经的经济模式受到了巨大的考验。
一.山东的GDP将超过广东
据报道,在2004年统计数字发表之后,山东省统计局局长杜昌祚曾表示:“2004年山东与广东的GDP之差只有550亿元,而山东每年的GDP增加绝对数有2000多亿元,山东有可能成为全国经济总量第一。”据2005年上半年的统计数据,山东的经济增长速度为15.4%,而广东的经济增长速度为12.6%,山东比广东多出2.8个百分点。这一差距如果维持到年底,山东的经济总量将仅比广东少220亿元左右。增长趋势若保持到2006年年底,山东就将超越广东,成为全国经济总量第一的省份。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上半年的规模工业增加值外,山东对“十一五”期间制造业发展的规划也十分庞大。根据规划,预计未来的五年内,山东将投资2万亿元到制造业中去。山东将打造电子信息、汽车、船舶、石化、家电、食品、服装七大产业链。胶东半岛的定位则是“国际性先进制造业基地”,到2010年半岛制造业基地的GDP也将达到人民币1万亿元,在2004年4811.61亿元的基础上翻一番多。
被誉为“世界制造业基地”的广东,2005年上半年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仅为17.1%,同比回落6个百分点,广东首次把工业全国第一的位置拱手让给了山东。
而广东跟山东比较,还有一个硬伤则是:最市场化,制造业发达的广东没有世界级的品牌,而山东有了自己的骄傲――海尔。
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20年来持续稳定发展,已成为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产品从1984年的单一冰箱发展到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96大门类15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并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4年,海尔全球营业额突破1000亿元。2004年,海尔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第一名,品牌价值高达616亿元。2004年1月31日,世界五大品牌价值评估机构之一的世界品牌实验室编制的《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品牌》报告揭晓,中国海尔唯一入选,排在第95位,实现中国品牌零的突破。
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长三角,京津塘投资环境和政策的优化对资本的吸纳已经形成了分流。而就外贸进出口方面来讲,中国经历了从广东一个口子到全国多个口子的转变。随着沿海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港口的建设,大连、上海等港口城市对于中国外贸作用有了明显提升,广东的外贸进出口作用相应也减弱了。
珠江三角洲地区三个核心城市——广州、深圳、东莞的外贸进出口、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出现较大幅度回落或放缓,而江门、梅州等城市,一些重要经济指标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5月份,广州引以为豪的三大支柱产业,除汽车制造业比上月增幅提高外,电子产品制造业和石油化工制造业比上月增幅分别回落12.3和5.1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显示,2005上半年,广东省经济运行出现下滑趋势,七项重要经济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广东省省长黄华华直言广东经济发展“形势严峻”,要求各地“动员一切力量投入到加快发展经济中去”。
广东国内生产总值(GDP)多年位居全国第一位,是广东可以拿得出手的王牌之一。但在世界经济都在大发展的二十一世纪开始的时候,却传出这样让广东人心碎的消息。广东究竟怎么了?
其实广东发展也不慢,全省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86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16039亿元,年均增长13.4%,分别高于全国和世界同期平均增幅3.7和10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9强,问题是大家都在发展,速度慢了就是退步。1995年起,广东人均GDP被浙江超越。1996年始,经济增速被江苏,浙江,山东普遍超越;1996-2002年,经济年均增速甚至落后上海0.7个百分点。进入2004年,一季度珠三角经济增长14.3%,一反十几年常态转向低于长三角的14.4%;1-5月,广东外商实际直接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被江苏双双超越而退居全国第二位。
前面已有“标兵”,“追兵”后面还有“追兵”,2004年就有广东、山东、江苏和浙江四省的GDP超过一万亿人民币,当年广东GDP总量达16040亿,居第一位;山东以15490.7亿居第二位,江苏GDP总量则超过15000亿稍低于山东而列第三,浙江以11243亿列第四。四省的GDP总值尤其是山东,江苏的GDP总量相差无几;而各省的GDP增速更说明问题,广东2004年GDP增速为14.2%,而山东是15.3%,江苏超过14%,浙江则是14.3%,广东的GDP增速比山东要慢1.1个百分点,而后面的江苏浙江也没有闲着,它们都在奋起追赶。以1996年为基数,7年来我省经济增长累计落后于浙江30个百分点,落后于江苏与山东20个百分点,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
在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境地里,迷茫的广东,在为谁哭泣?
二.经济特区不特
广东有深圳、珠海、汕头三大经济特区,是我国拥有经济特区最多的省份。经济特区曾经是我国改革的窗口,是我国经济发展构想的试验田,也曾经是我们的骄傲,但是进入新世纪,它们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2004年度全国城市GDP排名中,深圳市GDP总量3423亿不敌不是经济特区的苏州(3450亿),并且增速比苏州(同比增长17.6%)低0.3个百分点在全国城市排名中列第五,排在前五名的还有上海、北京、广州、苏州。而汕头市604亿位列69位,珠海市546亿位列82位,不敌同省兄弟中山市的610亿。
说到经济特区,比较成功的是深圳,汕头现在还在怎样重塑政府、企业信用的问题上搞得筋疲力尽,珠海则在吞食当年重复建设的苦果。相比之下,深圳则在国家的扶持下,利用紧邻香港的地缘优势,吸引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成果斐然。但是现在也有不少问题呈现出来。
1994年以前,深圳一直居全国城市吸引外资首位。1995年起,上海开始成为引进外资最多的城市,深圳屈居第二。2000年,上海进而在累计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方面都远远超过深圳,苏州后来居上,各项利用外资指标接近或超过深圳市。而且长三角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深圳平均单个专案的引进外资额仅为上海浦东的39%、苏州的63.6%、昆山的67%,甚至低于全国引进外资的平均规模水平。
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深圳的地位已经受到了很大的挑战。据《南方周末》,作为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至2003年实际上只剩一条,即企业所得税按15%计征。这使得经济特区的吸引力下降,比“特区还特”的上海浦东则吸引力持续上升。同时,其他城市也在跟深圳同台竞争,江苏省苏州市GDP超过深圳引发震动,而当听到苏州人空运当地肥美的螃蟹,千里迢迢送给深圳和东莞一带台商的故事,那么为什么苏州比深圳更能吸引台资的问题就不成为问题了。
当特区不特的时候,深圳在为谁哭泣?广东又在为谁哭泣?
三.长三角全面超过珠三角
珠三角曾是广东乃至全国的骄傲,珠三角城市群覆盖的空间地域范围包括广州、深圳两个副省级城市,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5个地级市和肇庆、惠州等县级市。在珠三角,9个城市中有6个人均GDP在30000元以上,深圳最高,为46388元。从1995—2003年,珠江三角洲GDP平均增速为13.8%。但是现在很多指标已经被长三角打破了。
一直作为我国经济发展“领头羊”的广东经济今年一、二季度首次“落伍”了。2005年第一季度,占广东经济总量一半以上的广州、深圳的GDP增幅分别下降了5.5和5.8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广东其他地级市的工业增加值同比增幅回落最多的有30%,最少的也有3.5%。
据发改委公布的数据表明,2005年上半年,长三角实现GDP16122.40亿元,珠三角7312.22亿元,分别约占全国经济总量的24%、11%。单位国土面积GDP产出分别为1471万元、1334.35万元;长三角GDP总量是珠三角的2.2倍,单位国土面积产出是1.1倍。
在吸引外资的领域,2005年上半年长三角实际利用外资总额145.00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8.98%,而珠三角只有55.14亿美元,增长仅5.30%。“台资北移”,“外资北移”在广东引起恐慌。为了稳定投资者信心,2005年4月下旬广东省政府办公厅、省外经贸厅和省台办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台商没有移情别恋”、“广东仍是外商投资热土”,并列举大量事实来佐证。
但是《2004年广东省区域综合竞争力评估分析报告》却指出,珠三角地区的综合竞争力虽然强于长三角,但增长后劲明显不如长三角。
在外贸方面,长三角对珠三角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今年就传出,广东对东盟贸易增速低于全国水平,增幅落后长三角20余百分点。由于对东盟进出口贸易发展增速明显落后于全国水平,广东对东盟贸易额在全国所占的比重逐年降低:入世后的2001年广东对东盟进出口总额还能占36.8%的比例,到去年该比例已经下降到30.5%。而来自海关的最新统计,今年前7个月该比例已经进一步降至28.1%。
在对东盟贸易增速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情况下,广东对东盟贸易增速更是落后于长三角兄弟省市。入世3年间上海、江苏和浙江与东盟的贸易年均增速分别达到54.6%、51.2%和54.9%,广东则只有28.2%,差距多达20多个百分点。
与长三角省市相比,广东不仅在出口方面,而且在有效利用东盟的石油、天然气、煤、原木等资源型产品补充国内不足方面也相对落后。入世3年来,广东自东盟的进口年均增长率低于上海和浙江超过30个百分点,低于江苏24个百分点。今年1-7月,广东与东盟进出口贸易增幅仍然落后于上海、江苏和浙江超过10个百分点。
由于广东的绝大部分出口是由珠三角创造的,广东对东盟贸易增速低于全国水平实际也是珠三角对东盟贸易增速低于全国水平。这也表明长三角在外贸方面已经开始赶超广东。
长三角对外贸易和实际利用外资在规模上(出口略低)均已超过珠三角。这表明,外资投资的热点正从珠三角向长三角转移,珠三角外向型经济的优势正在弱化,长三角将逐渐取代珠三角成为外商投资的热土。
当珠三角被超越的时候,广东在为谁哭泣?
四.最富的在广东,最穷的也在广东
“最富的在广东,最穷的也在广东。”这是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生动写照。GDP总量连续十几年位居全国第一的广东,有三分之二的地区人均GDP低于或等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珠三角,9个城市中有6个人均GDP在30000元以上,深圳在全国最高,为46388元。从1995—2003年,珠江三角洲GDP平均增速为13.8%,2005年上半年珠三角实现GDP7312.22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8.9%,人均GDP达26941.8元,是全国最富裕的经济区域。而东西两翼、山区1995—2003年的GDP平均增速则仅为9.9%和10%,2003年,东西两翼和山区,面积共11.75万平方千米,占全省的66%。2002年末的人均GDP仅为珠三角的1/5和1/6,处于远远落后的状况。
据省扶贫办陈国珊介绍,50个山区县占全省总人口的39%,占总面积65%,2003年全省50个山区县GDP总计只有2104亿元,不及广州一个市的一半;财政收入仅为46.6亿元,平均每个区县还不足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68元,增长3%。其中,16个扶贫开发重点县GDP总计才341亿元;财政收入只有8.4亿元,平均每个区县更是只有5000万元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3366元。
其中东西两翼地区包括东翼的汕头、潮州、揭阳、汕尾4市和西翼的湛江、茂名、阳江3市。全区面积共4.74万平方千米,占全省的26.4%。2002年常住人口3224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42%。
山区包括:从化市、南澳县、仁化县、南雄市、始兴县、翁源县、新丰县、曲江县、乳源县、乐昌市、东源县、和平县、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梅江区、梅县、蕉岭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兴宁市、平远县、惠东县、龙门县、海丰县、陆河县、阳春市、高州市、信宜市、高要市、广宁县、新兴县、罗定市、云浮市区、德庆县、郁南县、封开县、怀集县、清新县、英德市、佛冈县、连山县、连南县、连州市、阳山县、饶平县、潮安县、普宁市、揭西县共50个山区县(市、区),面积共11.75万平方千米,占全省的66%。2002年末山区人口为3100.8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0.53%。
在广东,最富裕的东莞市,生产总值接近950亿元,是广东最贫困城市的6.9倍;东莞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8481元,相当于最贫困城市河源两个半农民的年收入。
广东已经成为全国经济最不均衡的地区之一。
经济的不均衡始终制约着广东的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上,广东更是重担在身。
最富的在广东,最穷的也在广东,广东在为谁哭泣?
五.民工弃广东而去
珠三角是市场经济发展比较早的地方,用工需求比较多、比较大。广东省总工会的资料显示,在广东,外来务工人员总数已达到3100万人,约占全国总数的1/4.外来工,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25%,极大地促进了广东经济的快速发展。
过去农民工一般都涌向珠三角。随着目前各地经济的迅速发展,用工需求急剧增加,有资料显示,对农民工需求还在增加。过去不, 少地方和企业认为是沿海地区、企, 业养活了“农民工”,于是在对待农民工的态度上摆出一副“救世主”的姿态,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几年、十几年没有太大的增长,工作环境没有太大的改善。对于农民工的社会地位没有考虑,一直把他们当成“过客”、“游民”、“外人”。对过去处于用工“垄断”地位的地区和企业来说,农民工处在被动地位,“没话说”。现在不同了,各地的经济发展如雨后春笋,农民工有了“选择”的机会,哪里工资待遇高、待他们好,他们就涌向哪里。
目前广东已经出现“民工荒”,广州、深圳、东莞等地急缺200万工人。招收大量的生产工人,成为珠江三角洲一些企业的头等大事。
“民工荒”使广东劳资问题一下子突出起来。
在广东“三资”与私营企业有64.4%存在拖欠工人工资、克扣拒发工资现象,近年来70%以上的工人群体性事件都因拖欠工资问题引起。
据湖南省劳动保障部门调查,在广东从事制造业的工资为600元/月,而北京、上海等地建筑行业的工资一般在1000元/月左右,相比之下,广东地区的工资水平已不具吸引力。而在粤1000多万外来工中,来自湖南的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
来自广东统计部门的调查显示,珠江三角洲的企业从2004年起普遍提升工资,其中普通工人价格上涨4.4%,工程技术人员价格上涨4.7%,工程管理人员价格上涨1.6%.在省会广州,已经将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到广东省一类城市684元/月。广东省统计局农调队最新调查显示:广东企业为农民工每月支付工资1066元,缴纳社保金100元,但依旧未能摆脱民工短缺的困扰。
工资低是一个主要原因,而企业对工人不太人性化则是另一重要因素。
2005年2月2日下午,外来工朱创阁躺在广州市芳村区人民医院住院部的病床上,痛苦地闭着眼睛。他的工友正拿着理疗仪小心地为他骨折的腰部做着治疗。
今年40岁的朱创阁来自湖南岳阳。1月30日,他和工友在某汽车销售公司讨要欠薪时,突然遭到一群不明身份人员当街殴打,13人被打伤,他的腰椎骨当场被打成粉碎性骨折。
而长三角省市在人性化对待工人上,则比广东更有力度。
义乌佳洁有限公司专门为民工安排了接风宴、到浴场洗尘;义乌市奥兰有限公司则给每个准时返回的老员工以“红包回报”;义乌卉林干花有限公司明确规定,按时返回的民工除报销车票外,另加一级工资;浪莎集团、真爱集团则组织了精彩的文艺晚会,待民工返回时演出;更多的义乌企业在春节期间将民工宿舍楼粉刷一新,更换家具,还将民工的床单被套进行了换洗,收拾得干干净净,等候他们回来。留人要留心。除了在这些细节上给民工温暖外,影响他们去留的关键还是收入。去年下半年来,义乌的工资水平普遍提高100元-200元,而且,不少企业没有为了留住民工,采取节前暂扣一个月工资的强硬办法,相反对按时返回的民工还进行奖励。这些措施给民工的心理影响很大,也更能留住“民心”。
在宜兴,流动人口登记数达1000人以上的单位或区域,都建立了“新市民社区”,建立流动人口民本化管理网,“新市民”和本地居民一样在就业、经商、购房、子女入学、车辆上牌、领取驾照等方面“享受平等待遇”。
一边是广东恶劣的工作场所,一边则是长三角省市向产业工人提供较高的工资水平,更加人性化的工作环境,你说,工人会选择哪里呢?
当民工都弃广东而去的时候,广东在为谁哭泣?
六.可怕的广东治安
关于广东的治安状况,相信到过广东的人都知道。
这个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市,每天都在演绎着街头割包,飞车抢劫的故事,而这些故事正成为新浪,网易,搜狐以及《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深圳特区报》等新闻媒体每天必有的内容。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在其他地方看不到的东西,比如警察一手拿手枪,一手拿“钩枪”的情形。
不久前台湾作家龙应台独自到广州旅游时,在街头被扒手偷走所有的证件、银行卡与现金。她过后向广州市公安局报案,该案至今未有任何进展。
根据统计数字,广东省2004年的刑事案件有51万起,其中广州市的刑事案件立案数11.17万宗,比去年下降了3.8%,破案率为32%,比去年提高了2%。广东的案件总量占全国总量的1/9,单单广州的刑事案件数量就比不少西部省市全年的案件总数。
面对广东严峻的治安形势,就连广东省公安厅厅长梁国聚也表示,广东省的警力严重不足,在维护全省的治安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广东治安的现状不是一天可以解决,而我们还要继续生活。网上最近就开始流传《广州生存功略》,算是广东恶劣治安环境下,人们生活的缩影。攻略上说了不少在广州生存的基本法则。比如:
1:千万不要相信任何主动向你打招呼的人。尤其是那些号称是你朋友的朋友的人,很多情况下,他们都是骗子。
2:不要在车站周围打公用电话。私人的公用电话一般都做过手脚,随便一个电话,收你几百元,不给就会挨打。车站广州的IC卡电话有的也做过手脚,其中也会有各种各样的骗局,因此,最好是自己带手机来广州,或者根本别在这里打电话。
3:千万要拉着你的小孩子的手不放,数不清的人贩子在你出站的那一刻起便盯上了你的宝宝。
4:千万别拣地上的钱包或者值钱的东西。如果有人拣了想和你平分,你也千万别以为那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5:尽量不要在车站广场的地下广场买东西。那里所有的档口都在卖假货,你一旦问了价钱不买的话,你就休想轻易脱身。
6:出站前,把你所有的首饰都摘掉。小心的耳垂和你的耳环一起被人抢走。
7:不要同情任何人。也许有的人真值得你去同情,但多数情况下,被你同情的人会反过来伤害你。
8:千万要随手拉着你的行李,你的行李随时都可能不翼而飞。
9:不要随便问路。最好在广场打的直接到你的目的地,因为广州的士比较正规。在广场的左侧是公共汽车站,你也可以在这里直接乘公共汽车到你的目的地。
10:万一有人捅了你一刀或者几刀,记着打120,救护车最快会在10分钟内到达。
11、在广州任何一个地方打手机一定要到安全的地方去打,否则很有可能会被抢,打手机的时候,身子要不停的转,注意身边的人!
12、火车站里见人就发东西的一定不要接,否则一张地图会要你100元的或者更多!
13、身上的现金一定不要带多了,车票和现金一定要分开放,免得钱没了车也上不了啦!
14、在广场走路最好找人多的地方走!下车的时候最好找人多的地方下!
15、遇到手拿着注射器的,你一定要离远点,别看,小心那人发狂,注射到你的体内。这些人一般都在进入地下停车室的通道台阶上!
16.看到摩托仔跟年轻搭客关系密切且眼神不定、四处游弋的,离远点;
17.在车站等车退到路基内侧掏钱包拿钱;
18.将行李放在出租车后排时,一定要将车后门、后窗锁死。
19.上了街就提醒自己已身在战场,危机四伏;
20.非生活所迫,离开广州是终极方案。
生存攻略虽有些片面,但是也的确说明了在广东创业、生存的艰辛。当广东被严峻的治安形势埋伏时,广东在为谁哭泣?
七.“油荒”告诉广东什么?
在能源方面:
广东“油荒”为历年所罕见,在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短缺品种多等方面均破了历史纪录。
2004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为15210.47万吨标准煤,比1990年增加11147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9.9%;全社会用电量2387.14亿千瓦时,比1990年增加2028.14亿千瓦时,年均增长14.5%。与常规能源资源十分匮乏不相称的是,广东的GDP的能耗仍大大高于国内一些发达省市水平。2003年,广东万元GDP能耗为0.96吨标准煤,比江苏高8%,比浙江高18%。由于本地能源产量有限,随着消费总量快速增加,广东一次能源自给率持续下降,从1990年的25%下降至2004年18%;同期煤炭的自给率由30%下降到11.9%,外省调入及进口能源的比重和数量迅速攀升,能源安全供应压力较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副研究员杨青认为,广东对外能源依赖度高达90%以上。
特别是2003年以来,随着广东经济进入新的一轮快速增长周期,工业用能的强劲增长,广东电力出现了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电力供应缓和以来的首次紧张,久违的拉闸限电现象再次出现。广东电力供应从2002年以前的缺电力、不缺电量转化为电力、电量双缺局面。2003年广东全年有17个市累计错峰最大负荷71万千瓦,错峰电量3655万千瓦时。
2004年,广东电力强制错峰电量3.9亿千瓦时,错峰电量46.99亿千瓦时,最大错峰负荷合计650万千瓦。
2005年的电力供应仍呈全年性、全网性、资源性缺电及电力、电量双缺局面,电力供需形势比2004年更为严峻,将可能成为全国缺电最严重的地区。全年电量缺口237亿千瓦时,约占全年全社会用电量的9%。今年7月18日,广东电网统调负荷最高达3306万千瓦,今年以来第9次突破历史纪录,比去年同期增加548万千瓦,相当于西部一个省份的电力负荷。
目前广东省能源消耗高、消费大的状况仍未能得到根本的转变。根据能源利用效率的测算,广东省平均为百分之三十六,上海市为百分之三十九,浙江省为百分之四十,而发达国家一般为百分之五十。
在土地资源方面:
在广州,其土地消耗已达到极限,规划用地380平方公里已基本用尽。
深圳土地只有0.202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其他城市的一个县,仅为北京的1/8,杭州的1/8,上海的1/3,广州的2/7,而且大部分是高山丘陵,而不是一马平川。其中,可建设用地总量为767平方公里,已占用的建设用地已达513平方公里,仅剩254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土地资源非常紧张。1996年-2002年,深圳市平均出让土地约为13.03平方公里,开发量比较大,这已影响到未来可持续发展等。狭小的土地已经严重制约着深圳经济的发展,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瓶颈,城区的土地基本开发完毕,新的土地又生长不出来,可供土地逐步减少,深圳新建的商品房呈下降趋势,有些房地产商转移到外地发展。
目前东莞建设用地为145万亩,占东莞土地总面积39.2%,全市土地面积为2465平方公里,约370万亩。目前东莞建设用地占去14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39.2%,其中工矿和居民占用地122.8万亩,工矿建设用地占一半,交通运输道路用地14.1万亩,水利用地8.1万亩。目前全市农用地面积184.2万亩,占土地总面积49.7%,1999年省下达东莞市基本农田保护区60万亩,截至2004年,东莞市纯耕地实际只有22.77万亩。东莞急需盘活已批未用的14万亩闲置土地,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东莞市人多地少,后备土地贫乏,土地资源成为今后发展经济的主要瓶颈,
在水资源方面:
被认为空气里也能拧得出水来的广东,近年来由于工业污染和无节制用水,广东省40座城市中有30座供水量紧缺,四分之三的城市目前频亮水荒红灯。
据广东省水利厅水资源公报显示,目前广东人均水资源利用量已达五百三十五立方米,居全国之首,但在节约用水方面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政策法规和有效的管理机制、经济措施和技术手段。
有水利专家指出,除工业污染造成广东可利用淡水资源减少的因素外,全民节水意识淡薄是广东缺水的重要原因之一。如在广州,该市人均用水量每天高达三百五十升,居全国之最。而同样是特大城市的北京,人均用水量则只有二百五十升左右,上海更只有一百五十多升。
各种资源消耗的无节制导致原本资源匮乏的广东发展被动,土地紧缺,水污染严重,煤炭、石油、矿石等大宗能源材料以外地和国外供应为主,电力供应严重不足;外援性经济发展使广东的工业产业处于经济附加值较低的产业链环节,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加大采购成本的同时却提不高产品售价,企业处于低利润空间,不利于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
当广东深陷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危机的埋伏时,我们要为谁哭泣?
八.广东企业在为谁哭泣?
从80年代的“粤粮珠水”到90年代的家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广货”风靡大江南北。广东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连续10年居全国第一,产值占全国同行的三分之一,产品出口占全国的40%。仅珠三角2002年服装产量仍高达22.53亿件,平均全国每人1.8件;微波炉(1382万台)、空调机(1324万台)、电视机(2410万台)等产量很大。近些年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升级,高新技术产品增速快,如2002年,大规模半导体集成电路增长27.8%,微波通信设备增长67.5%,移动通信设备增长188.0%,微型电子计算机增长31.4%,移动电话增长67.7%,彩色显像管增长39.1%,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和日用消费品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
虽然自2001年中国实施名牌战略以来,广东累计获得的中国名牌已达到109个,广东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产品品牌,都遥遥领先于全国其他地区,目前中国名牌量稳居全国之首。
但是现在的情况这种情况正在被改变。
例如在制鞋业上,广东制鞋业年产量近30亿双,约占全国产量的60%,但只有深圳“百丽”一个品牌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而浙江温州一个市的制鞋业就拥有3个中国驰名商标、3个中国名牌产品。
在驰名商标方面,2004年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新认定的15件国内驰名商标中,浙江省有“洁丽雅”、“AAA”、“五芳斋”、“华立”等四件商标榜上有名,新增数全国第一。至此,浙江省拥有了驰名商标36件,居全国首位。
而近年来,广东的企业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健力宝,一种被西方人称为“魔水”的饮料,它曾是广东品牌的象征,是“珠江水”的代名词。广东健力宝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84年,以饮料为主导产业,集制罐、塑料、包装、药业、酒业、食品、体育、房地产等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企业集团,曾连续八年被评为全国工业企业500强,1988至1997年连续十年蝉联大陆软性饮料销售冠军,2003年健力宝集团营收超过人民币28亿元,集团品牌价值达人民币102.15亿元。然而在最近几年外资企业大举进入中国内地,饮料行业竞争加剧,健力宝近五年来业绩每况愈下,表现落后其他同业,加上机器设备老旧,生产效率也跟不上竞争对手,陷入现金流量短缺、负债比攀高,又无力更新设备的恶性循环。于是在饮料市场火爆的时代,因各种问题,健力宝被台湾的饮料巨头统一集团统一了。
而广东的空调龙头企业也出现了问题。2005年8月2日科龙公司发表公告称,因涉嫌经济犯罪,公司董事长顾雏军、执行董事兼副总裁严友松等5人被公安部门立案侦察并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据悉,科龙的114亿的资产中有82亿的债务,负债率居高不下,2005年一季度公司还有24.8亿的现金,但就是迟迟不还银行的贷款。而公司在2004年的应收账款11.78亿元,其他应收账款2亿元,据此,有人推测,那11.78亿应收账款和2亿的其他应收账款实质上没有参加主营业务的周转,被人挪用了。科龙危机了,海信就来了。2005年9月中旬,海信副总裁汤业国入主科龙担任总裁。曾经在中国11次夺得全国空调销量冠军科龙集团从此就将在海信的控制之下。
创维集团有限公司以香港创维数码控股有限公司为龙头,跨越粤港两地,生产消费类电子的大型高科技上市公司,是中国三大彩电龙头企业之一。创维成立于1988年,初期名称为创维实业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电视机遥控器。1992年成立创维集团有限公司,并获得彩电生产许可证,开始生产彩电、VCD、DVD,家庭影院和卫星接收机等产品。2003年产销彩电820万台,影音产品及数字机顶盒200多万台,销售额120亿元,出口创汇2亿多美元,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创维已成功挺进世界彩电十大品牌之列,并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是中国百强电子企业的核心成员。
但是这个在中国畅通无阻的家电品牌却在香港重重的摔了一跤!2004年11月30日下午,市值60亿港元的香港上市公司"创维数码"在宣布业绩前夕,其设在香港的办事处总部突遭香港廉政公署调查,带走"创维数码"董事局主席黄宏生,董事和财务总监等10人,怀疑他们涉嫌贪污诈骗和挪用资金,同时涉嫌在申请上市前,曾经伪造会计记录.
为什么都是广东的企业,广东企业在为谁哭泣?
九.广东人在世界的哪些地方开拓?
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军,在接受国际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与国际接轨,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应该走在全国的前列,但是现实的情况并非如此。
当今海外华人华侨3000多万,其中祖籍广东的就有2000多万,因此有人说世界上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广东人。早期广东人都有很强的开疆括土的精神,远渡重洋,在异域他乡立足生根。但是到了如今,富裕了的广东人却开始缺失开拓的精神,偏居南海一隅,缺乏走出省门,走出国门的勇气与魄力。
广东人固守广东本省,不愿走出去创业。比如到春节也就是一二月份的时候,一般的省份的金融机构存款余额都是增加的,而广东却是减少的,如今年一月底广东存款减少了119.06亿,浙江则增加了314.41亿,这是因为浙江在外省做生意的比较多,年底了都要汇回来,而广东是别人在广东做生意的比较多,所以汇出的比较多。
浙江人以“善商贾”而闻名国内外。目前就有500万浙商在世界各地经商办企业。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浙江人;哪里没有市场,有了浙江人就会有市场。浙江人不仅在本地创业,而且足迹遍及海内外。最有代表性的仍然是温州人。目前温州在全国经商的有154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20%以上,还有40万人在世界各地。截至2001年,在外的温州人创造了563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相当于当年温州本地国内生产总值的60.4%。温州的打火机凭着价格优势,打破了日本、韩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垄断地位,他们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占到了全国市场的90%,世界市场的70%左右。温州人在中国已经取代广东潮汕人成为“中国的犹太人”。
浙江商人在国际上开疆拓土,把国际订单传回本省,带动本地经济的发展。2004年进出口总额浙江达到852.3亿美元,虽然远远少于广东的3571.33亿美元,只有广东的23.87%,总量上浙江只有广东的四分之一不到。但是在贸易顺差上,浙江顺差达到310.9亿美元,广东只有259.83亿美元,浙江是广东的119.66%,浙江继续夺回全国第一。浙江800多亿的进出口总额创造了300多亿的顺差,足以体现外贸质量。
现在全国各地,无论是寒冷的黑龙江,还是南国的海南,无论是雪域高原上的西藏,
还是在广袤草原中的内蒙古,都有浙江人的身影。在国际上,仅法国巴黎就有数万温州人商人在那里创业。可是广东人的身影在那里呢?在广东的家里啖空调吗?广东的危机感在那里呢?
缺乏国际化视野,固守本土的广东人,在为谁哭泣?
十.“9+2”泛珠三角,香港能救广东吗?
在中国的版图上,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东九省(区),位于我国的南部地区,直接间接、或多或少都跟珠江有关,与珠江流域的流向、与珠江最后流入南海而形成的经济流向和文化有关。“9+2”模式最初一现身就令人吃惊——纵横十余省,面积200万平方公里,人口4.46亿人,GDP超过46400亿元。
2003年7月,广东方面提出“泛珠三角”的设想,仅逾十月,“粤桂湘琼和闽赣,香港澳门云贵川”的首长就坐到了一起。“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具有国家战略层面的意义,将为珠三角的发展拓展腹地。
“泛珠三角”的设想提出是有一定背景原因的。对于香港来说,是因为自1998年金融危机之后,楼市不振,港人对经济缺乏信心,要求香港经济必须转型。连接广东和相邻八省区的沿海高速公路网基本建成,而广州南沙港的建设,深圳盐田港和珠西等港口的发展以及广州新机场的建成,这些都使香港处于珠三角的边缘地带,并冲击香港的国际货运中心的地位。
广东则面临着长三角的压力。从产业结构来看,长三角半导体、液晶等高新技术产业将广东甩在身后。广东的产业结构必须升级,才能成为世界“新工厂”。
但是在泛珠三角的各省市经济发展极为不平衡,广东是全国最富裕的省市之一,而贵州则是全国最穷的省份,广泛存在不同利益的竞争,而广东对外投资能力不强,合作效果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
从2001年中国加入WTO到2003年《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的实施,港澳和内地的制度阻隔基本消除。
进入2004年,能享受CEPA货物“零关税”优惠政策,香港应为374个税号商品,澳门则为311个税号商品。这意味着原产于香港的产品竞争力更大,更加容易进入大陆。而产自广东的产品将受到一定的影响。
CEPA为许多原产香港商品进入内地市场消除了关税阻碍,而且“香港制造”有较强的产地优势,香港在营商环境上比广东优良,从而使原产香港商品的产地优势和市场环境优势凸显出来,进而可能引发部分港资企业或企业生产工序回流。
钟表、珠宝等高附加值产业的产品,内地市场的进口关税都很高,零关税给这类产品带来的收益比较大,同时这些产业在内地生产的劳动力、厂房等成本节约意义不大,此类产业的部分港资企业可能回流搬迁;服装业,“香港制造”的产地品牌优势可以使其获得较大的提价空间,同时香港在工人技术和产地品牌存在一定的优势,一些港资企业的研发、设计、推广类高附加值的生产工序回流香港也可能有所得益。
CEPA的深入落实,将会使香港产品在内地有同样的市场机会,促使香港对某些新的制造业投资,特别是对经济环境要求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吸引力增强,从而促使香港成为广东的有力竞争对手。而香港企业在本港投资的增加,必然减弱对外的投资,从而使广东吸引的港资有减少的可能。事实上,这正变为现实。2005年上半年珠三角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只有55.14亿美元,增长仅5.30%,不敌长三角的145.00亿美元。
广东的经济使一种外源型经济,外源有多大决定自己有多大。投资在广东的外资主要是港澳资本,规模小分散,总体上不如台资和跨国资本.港资所涉及的行业也以轻工业为主.广东经济总量中,外源型占了60%,而外源型中香港占了60%。全省是“两个60%”,而东莞甚至是“两个80%”。这证明了一点,虽然GDP是上去了,但钱都是人家的。外源型经济靠外源,源有多大辐射就有多远。实际上,香港这个源本身就出现问题了。香港自亚洲金融危机后经济起伏波动,加上香港自身的产业空心化和严重的失业率就已使得其对外投资能力大幅下降。香港打个喷嚏,广东就要感冒由于资金、技术、人才与市场都掌握在外源型企业手中,广东的工业化进程将受到外部力量的制约。
当“泛珠三角”,香港出现问题时,广东靠什么救自己?当港资离广东而去时,广东在为谁哭泣?
后记
最后,我想说,作为一个广东人,我真的不愿看到广东在充满激情与挑战的21世纪里落败,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大潮中,在同兄弟省市的竞争中倒下。但是深陷十面埋伏的广东,如同末日的西楚霸王,正处在四面楚歌的境地。如果不再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反省自己,居安思危,昔日的繁华终究会断送在珠江口岸。曾经的改革英雄终会被历史的滔滔江水所洗刷。
纤纤玉指,拨千军万马,击刀光剑影。在方寸之内,在四弦上下,围一座古城。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所有的天机,静待指间,一触即发。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从鸿门开始,胜负已定。
铁马雄风,人杰鬼雄,终愧对江东父老。去留在桨波上,存亡在呼吸间。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成王败寇,千古悠悠……
霸王别姬,空垂的泪,为后世的谁哭泣?
一曲《十面埋伏》道出霸王的无奈,更说出历史淘汰英雄的残酷现实。在这个全国都在发展,跑的慢了就是落后的时代,广东是雄鹰折翅而舔血高飞,还是自刎于珠江?
广东今天的局面让人落泪,但是广东又在为后世的谁哭泣?
广东曾经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军,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排头兵,改革开放20多年来,广东充分发挥毗邻港澳、海外侨胞众多的地缘人缘优势,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原来经济比较落后的边陲省份一跃成为经济大省。
在广东,全省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86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16039亿元,年均增长13.4%,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9强,财税总收入、实际吸收外资金额和进出口贸易总值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7、1/6和1/3。2004年全省进出口贸易总值3571.3亿美元,连续19年居我国各省市区第一。26年来全省累计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1505亿美元,占全国的26.8%。2004年全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0723亿元,约占全国的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70亿元,占全国的1/9强;人均GDP超过2300美元,其中珠三角地区超过5200美元。全省有七大民用航空机场,是全国机场分布密度最高的地区。移动电话用户、固定电话用户和国际互联网用户数量分别占全国的1/7、1/10和1/6。
但是同样是广东,这个我国唯一跟亚洲四小龙有陆地接壤的省份,跟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香港只隔着一条街,一条河,我国经济特区最多的省份,拥有深圳,珠海,汕头三个经济特区,还拥有众多的沿海开放城市,国家政策扶持最多的省份,我国经济的王牌,现在却如落魄的霸王一般,面对兄弟省市的追击,改革力度弱化,发展迟缓,由“标兵”到“追兵”,一系列重要指标相继失守,竞争力下滑,发展后劲不足,曾经的经济模式受到了巨大的考验。
一.山东的GDP将超过广东
据报道,在2004年统计数字发表之后,山东省统计局局长杜昌祚曾表示:“2004年山东与广东的GDP之差只有550亿元,而山东每年的GDP增加绝对数有2000多亿元,山东有可能成为全国经济总量第一。”据2005年上半年的统计数据,山东的经济增长速度为15.4%,而广东的经济增长速度为12.6%,山东比广东多出2.8个百分点。这一差距如果维持到年底,山东的经济总量将仅比广东少220亿元左右。增长趋势若保持到2006年年底,山东就将超越广东,成为全国经济总量第一的省份。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上半年的规模工业增加值外,山东对“十一五”期间制造业发展的规划也十分庞大。根据规划,预计未来的五年内,山东将投资2万亿元到制造业中去。山东将打造电子信息、汽车、船舶、石化、家电、食品、服装七大产业链。胶东半岛的定位则是“国际性先进制造业基地”,到2010年半岛制造业基地的GDP也将达到人民币1万亿元,在2004年4811.61亿元的基础上翻一番多。
被誉为“世界制造业基地”的广东,2005年上半年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仅为17.1%,同比回落6个百分点,广东首次把工业全国第一的位置拱手让给了山东。
而广东跟山东比较,还有一个硬伤则是:最市场化,制造业发达的广东没有世界级的品牌,而山东有了自己的骄傲――海尔。
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20年来持续稳定发展,已成为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产品从1984年的单一冰箱发展到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96大门类15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并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4年,海尔全球营业额突破1000亿元。2004年,海尔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第一名,品牌价值高达616亿元。2004年1月31日,世界五大品牌价值评估机构之一的世界品牌实验室编制的《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品牌》报告揭晓,中国海尔唯一入选,排在第95位,实现中国品牌零的突破。
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长三角,京津塘投资环境和政策的优化对资本的吸纳已经形成了分流。而就外贸进出口方面来讲,中国经历了从广东一个口子到全国多个口子的转变。随着沿海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港口的建设,大连、上海等港口城市对于中国外贸作用有了明显提升,广东的外贸进出口作用相应也减弱了。
珠江三角洲地区三个核心城市——广州、深圳、东莞的外贸进出口、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出现较大幅度回落或放缓,而江门、梅州等城市,一些重要经济指标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5月份,广州引以为豪的三大支柱产业,除汽车制造业比上月增幅提高外,电子产品制造业和石油化工制造业比上月增幅分别回落12.3和5.1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显示,2005上半年,广东省经济运行出现下滑趋势,七项重要经济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广东省省长黄华华直言广东经济发展“形势严峻”,要求各地“动员一切力量投入到加快发展经济中去”。
广东国内生产总值(GDP)多年位居全国第一位,是广东可以拿得出手的王牌之一。但在世界经济都在大发展的二十一世纪开始的时候,却传出这样让广东人心碎的消息。广东究竟怎么了?
其实广东发展也不慢,全省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86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16039亿元,年均增长13.4%,分别高于全国和世界同期平均增幅3.7和10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9强,问题是大家都在发展,速度慢了就是退步。1995年起,广东人均GDP被浙江超越。1996年始,经济增速被江苏,浙江,山东普遍超越;1996-2002年,经济年均增速甚至落后上海0.7个百分点。进入2004年,一季度珠三角经济增长14.3%,一反十几年常态转向低于长三角的14.4%;1-5月,广东外商实际直接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被江苏双双超越而退居全国第二位。
前面已有“标兵”,“追兵”后面还有“追兵”,2004年就有广东、山东、江苏和浙江四省的GDP超过一万亿人民币,当年广东GDP总量达16040亿,居第一位;山东以15490.7亿居第二位,江苏GDP总量则超过15000亿稍低于山东而列第三,浙江以11243亿列第四。四省的GDP总值尤其是山东,江苏的GDP总量相差无几;而各省的GDP增速更说明问题,广东2004年GDP增速为14.2%,而山东是15.3%,江苏超过14%,浙江则是14.3%,广东的GDP增速比山东要慢1.1个百分点,而后面的江苏浙江也没有闲着,它们都在奋起追赶。以1996年为基数,7年来我省经济增长累计落后于浙江30个百分点,落后于江苏与山东20个百分点,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
在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境地里,迷茫的广东,在为谁哭泣?
二.经济特区不特
广东有深圳、珠海、汕头三大经济特区,是我国拥有经济特区最多的省份。经济特区曾经是我国改革的窗口,是我国经济发展构想的试验田,也曾经是我们的骄傲,但是进入新世纪,它们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2004年度全国城市GDP排名中,深圳市GDP总量3423亿不敌不是经济特区的苏州(3450亿),并且增速比苏州(同比增长17.6%)低0.3个百分点在全国城市排名中列第五,排在前五名的还有上海、北京、广州、苏州。而汕头市604亿位列69位,珠海市546亿位列82位,不敌同省兄弟中山市的610亿。
说到经济特区,比较成功的是深圳,汕头现在还在怎样重塑政府、企业信用的问题上搞得筋疲力尽,珠海则在吞食当年重复建设的苦果。相比之下,深圳则在国家的扶持下,利用紧邻香港的地缘优势,吸引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成果斐然。但是现在也有不少问题呈现出来。
1994年以前,深圳一直居全国城市吸引外资首位。1995年起,上海开始成为引进外资最多的城市,深圳屈居第二。2000年,上海进而在累计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方面都远远超过深圳,苏州后来居上,各项利用外资指标接近或超过深圳市。而且长三角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深圳平均单个专案的引进外资额仅为上海浦东的39%、苏州的63.6%、昆山的67%,甚至低于全国引进外资的平均规模水平。
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深圳的地位已经受到了很大的挑战。据《南方周末》,作为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至2003年实际上只剩一条,即企业所得税按15%计征。这使得经济特区的吸引力下降,比“特区还特”的上海浦东则吸引力持续上升。同时,其他城市也在跟深圳同台竞争,江苏省苏州市GDP超过深圳引发震动,而当听到苏州人空运当地肥美的螃蟹,千里迢迢送给深圳和东莞一带台商的故事,那么为什么苏州比深圳更能吸引台资的问题就不成为问题了。
当特区不特的时候,深圳在为谁哭泣?广东又在为谁哭泣?
三.长三角全面超过珠三角
珠三角曾是广东乃至全国的骄傲,珠三角城市群覆盖的空间地域范围包括广州、深圳两个副省级城市,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5个地级市和肇庆、惠州等县级市。在珠三角,9个城市中有6个人均GDP在30000元以上,深圳最高,为46388元。从1995—2003年,珠江三角洲GDP平均增速为13.8%。但是现在很多指标已经被长三角打破了。
一直作为我国经济发展“领头羊”的广东经济今年一、二季度首次“落伍”了。2005年第一季度,占广东经济总量一半以上的广州、深圳的GDP增幅分别下降了5.5和5.8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广东其他地级市的工业增加值同比增幅回落最多的有30%,最少的也有3.5%。
据发改委公布的数据表明,2005年上半年,长三角实现GDP16122.40亿元,珠三角7312.22亿元,分别约占全国经济总量的24%、11%。单位国土面积GDP产出分别为1471万元、1334.35万元;长三角GDP总量是珠三角的2.2倍,单位国土面积产出是1.1倍。
在吸引外资的领域,2005年上半年长三角实际利用外资总额145.00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8.98%,而珠三角只有55.14亿美元,增长仅5.30%。“台资北移”,“外资北移”在广东引起恐慌。为了稳定投资者信心,2005年4月下旬广东省政府办公厅、省外经贸厅和省台办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台商没有移情别恋”、“广东仍是外商投资热土”,并列举大量事实来佐证。
但是《2004年广东省区域综合竞争力评估分析报告》却指出,珠三角地区的综合竞争力虽然强于长三角,但增长后劲明显不如长三角。
在外贸方面,长三角对珠三角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今年就传出,广东对东盟贸易增速低于全国水平,增幅落后长三角20余百分点。由于对东盟进出口贸易发展增速明显落后于全国水平,广东对东盟贸易额在全国所占的比重逐年降低:入世后的2001年广东对东盟进出口总额还能占36.8%的比例,到去年该比例已经下降到30.5%。而来自海关的最新统计,今年前7个月该比例已经进一步降至28.1%。
在对东盟贸易增速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情况下,广东对东盟贸易增速更是落后于长三角兄弟省市。入世3年间上海、江苏和浙江与东盟的贸易年均增速分别达到54.6%、51.2%和54.9%,广东则只有28.2%,差距多达20多个百分点。
与长三角省市相比,广东不仅在出口方面,而且在有效利用东盟的石油、天然气、煤、原木等资源型产品补充国内不足方面也相对落后。入世3年来,广东自东盟的进口年均增长率低于上海和浙江超过30个百分点,低于江苏24个百分点。今年1-7月,广东与东盟进出口贸易增幅仍然落后于上海、江苏和浙江超过10个百分点。
由于广东的绝大部分出口是由珠三角创造的,广东对东盟贸易增速低于全国水平实际也是珠三角对东盟贸易增速低于全国水平。这也表明长三角在外贸方面已经开始赶超广东。
长三角对外贸易和实际利用外资在规模上(出口略低)均已超过珠三角。这表明,外资投资的热点正从珠三角向长三角转移,珠三角外向型经济的优势正在弱化,长三角将逐渐取代珠三角成为外商投资的热土。
当珠三角被超越的时候,广东在为谁哭泣?
四.最富的在广东,最穷的也在广东
“最富的在广东,最穷的也在广东。”这是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生动写照。GDP总量连续十几年位居全国第一的广东,有三分之二的地区人均GDP低于或等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珠三角,9个城市中有6个人均GDP在30000元以上,深圳在全国最高,为46388元。从1995—2003年,珠江三角洲GDP平均增速为13.8%,2005年上半年珠三角实现GDP7312.22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8.9%,人均GDP达26941.8元,是全国最富裕的经济区域。而东西两翼、山区1995—2003年的GDP平均增速则仅为9.9%和10%,2003年,东西两翼和山区,面积共11.75万平方千米,占全省的66%。2002年末的人均GDP仅为珠三角的1/5和1/6,处于远远落后的状况。
据省扶贫办陈国珊介绍,50个山区县占全省总人口的39%,占总面积65%,2003年全省50个山区县GDP总计只有2104亿元,不及广州一个市的一半;财政收入仅为46.6亿元,平均每个区县还不足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68元,增长3%。其中,16个扶贫开发重点县GDP总计才341亿元;财政收入只有8.4亿元,平均每个区县更是只有5000万元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3366元。
其中东西两翼地区包括东翼的汕头、潮州、揭阳、汕尾4市和西翼的湛江、茂名、阳江3市。全区面积共4.74万平方千米,占全省的26.4%。2002年常住人口3224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42%。
山区包括:从化市、南澳县、仁化县、南雄市、始兴县、翁源县、新丰县、曲江县、乳源县、乐昌市、东源县、和平县、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梅江区、梅县、蕉岭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兴宁市、平远县、惠东县、龙门县、海丰县、陆河县、阳春市、高州市、信宜市、高要市、广宁县、新兴县、罗定市、云浮市区、德庆县、郁南县、封开县、怀集县、清新县、英德市、佛冈县、连山县、连南县、连州市、阳山县、饶平县、潮安县、普宁市、揭西县共50个山区县(市、区),面积共11.75万平方千米,占全省的66%。2002年末山区人口为3100.8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0.53%。
在广东,最富裕的东莞市,生产总值接近950亿元,是广东最贫困城市的6.9倍;东莞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8481元,相当于最贫困城市河源两个半农民的年收入。
广东已经成为全国经济最不均衡的地区之一。
经济的不均衡始终制约着广东的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上,广东更是重担在身。
最富的在广东,最穷的也在广东,广东在为谁哭泣?
五.民工弃广东而去
珠三角是市场经济发展比较早的地方,用工需求比较多、比较大。广东省总工会的资料显示,在广东,外来务工人员总数已达到3100万人,约占全国总数的1/4.外来工,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25%,极大地促进了广东经济的快速发展。
过去农民工一般都涌向珠三角。随着目前各地经济的迅速发展,用工需求急剧增加,有资料显示,对农民工需求还在增加。过去不, 少地方和企业认为是沿海地区、企, 业养活了“农民工”,于是在对待农民工的态度上摆出一副“救世主”的姿态,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几年、十几年没有太大的增长,工作环境没有太大的改善。对于农民工的社会地位没有考虑,一直把他们当成“过客”、“游民”、“外人”。对过去处于用工“垄断”地位的地区和企业来说,农民工处在被动地位,“没话说”。现在不同了,各地的经济发展如雨后春笋,农民工有了“选择”的机会,哪里工资待遇高、待他们好,他们就涌向哪里。
目前广东已经出现“民工荒”,广州、深圳、东莞等地急缺200万工人。招收大量的生产工人,成为珠江三角洲一些企业的头等大事。
“民工荒”使广东劳资问题一下子突出起来。
在广东“三资”与私营企业有64.4%存在拖欠工人工资、克扣拒发工资现象,近年来70%以上的工人群体性事件都因拖欠工资问题引起。
据湖南省劳动保障部门调查,在广东从事制造业的工资为600元/月,而北京、上海等地建筑行业的工资一般在1000元/月左右,相比之下,广东地区的工资水平已不具吸引力。而在粤1000多万外来工中,来自湖南的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
来自广东统计部门的调查显示,珠江三角洲的企业从2004年起普遍提升工资,其中普通工人价格上涨4.4%,工程技术人员价格上涨4.7%,工程管理人员价格上涨1.6%.在省会广州,已经将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到广东省一类城市684元/月。广东省统计局农调队最新调查显示:广东企业为农民工每月支付工资1066元,缴纳社保金100元,但依旧未能摆脱民工短缺的困扰。
工资低是一个主要原因,而企业对工人不太人性化则是另一重要因素。
2005年2月2日下午,外来工朱创阁躺在广州市芳村区人民医院住院部的病床上,痛苦地闭着眼睛。他的工友正拿着理疗仪小心地为他骨折的腰部做着治疗。
今年40岁的朱创阁来自湖南岳阳。1月30日,他和工友在某汽车销售公司讨要欠薪时,突然遭到一群不明身份人员当街殴打,13人被打伤,他的腰椎骨当场被打成粉碎性骨折。
而长三角省市在人性化对待工人上,则比广东更有力度。
义乌佳洁有限公司专门为民工安排了接风宴、到浴场洗尘;义乌市奥兰有限公司则给每个准时返回的老员工以“红包回报”;义乌卉林干花有限公司明确规定,按时返回的民工除报销车票外,另加一级工资;浪莎集团、真爱集团则组织了精彩的文艺晚会,待民工返回时演出;更多的义乌企业在春节期间将民工宿舍楼粉刷一新,更换家具,还将民工的床单被套进行了换洗,收拾得干干净净,等候他们回来。留人要留心。除了在这些细节上给民工温暖外,影响他们去留的关键还是收入。去年下半年来,义乌的工资水平普遍提高100元-200元,而且,不少企业没有为了留住民工,采取节前暂扣一个月工资的强硬办法,相反对按时返回的民工还进行奖励。这些措施给民工的心理影响很大,也更能留住“民心”。
在宜兴,流动人口登记数达1000人以上的单位或区域,都建立了“新市民社区”,建立流动人口民本化管理网,“新市民”和本地居民一样在就业、经商、购房、子女入学、车辆上牌、领取驾照等方面“享受平等待遇”。
一边是广东恶劣的工作场所,一边则是长三角省市向产业工人提供较高的工资水平,更加人性化的工作环境,你说,工人会选择哪里呢?
当民工都弃广东而去的时候,广东在为谁哭泣?
六.可怕的广东治安
关于广东的治安状况,相信到过广东的人都知道。
这个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市,每天都在演绎着街头割包,飞车抢劫的故事,而这些故事正成为新浪,网易,搜狐以及《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深圳特区报》等新闻媒体每天必有的内容。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在其他地方看不到的东西,比如警察一手拿手枪,一手拿“钩枪”的情形。
不久前台湾作家龙应台独自到广州旅游时,在街头被扒手偷走所有的证件、银行卡与现金。她过后向广州市公安局报案,该案至今未有任何进展。
根据统计数字,广东省2004年的刑事案件有51万起,其中广州市的刑事案件立案数11.17万宗,比去年下降了3.8%,破案率为32%,比去年提高了2%。广东的案件总量占全国总量的1/9,单单广州的刑事案件数量就比不少西部省市全年的案件总数。
面对广东严峻的治安形势,就连广东省公安厅厅长梁国聚也表示,广东省的警力严重不足,在维护全省的治安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广东治安的现状不是一天可以解决,而我们还要继续生活。网上最近就开始流传《广州生存功略》,算是广东恶劣治安环境下,人们生活的缩影。攻略上说了不少在广州生存的基本法则。比如:
1:千万不要相信任何主动向你打招呼的人。尤其是那些号称是你朋友的朋友的人,很多情况下,他们都是骗子。
2:不要在车站周围打公用电话。私人的公用电话一般都做过手脚,随便一个电话,收你几百元,不给就会挨打。车站广州的IC卡电话有的也做过手脚,其中也会有各种各样的骗局,因此,最好是自己带手机来广州,或者根本别在这里打电话。
3:千万要拉着你的小孩子的手不放,数不清的人贩子在你出站的那一刻起便盯上了你的宝宝。
4:千万别拣地上的钱包或者值钱的东西。如果有人拣了想和你平分,你也千万别以为那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5:尽量不要在车站广场的地下广场买东西。那里所有的档口都在卖假货,你一旦问了价钱不买的话,你就休想轻易脱身。
6:出站前,把你所有的首饰都摘掉。小心的耳垂和你的耳环一起被人抢走。
7:不要同情任何人。也许有的人真值得你去同情,但多数情况下,被你同情的人会反过来伤害你。
8:千万要随手拉着你的行李,你的行李随时都可能不翼而飞。
9:不要随便问路。最好在广场打的直接到你的目的地,因为广州的士比较正规。在广场的左侧是公共汽车站,你也可以在这里直接乘公共汽车到你的目的地。
10:万一有人捅了你一刀或者几刀,记着打120,救护车最快会在10分钟内到达。
11、在广州任何一个地方打手机一定要到安全的地方去打,否则很有可能会被抢,打手机的时候,身子要不停的转,注意身边的人!
12、火车站里见人就发东西的一定不要接,否则一张地图会要你100元的或者更多!
13、身上的现金一定不要带多了,车票和现金一定要分开放,免得钱没了车也上不了啦!
14、在广场走路最好找人多的地方走!下车的时候最好找人多的地方下!
15、遇到手拿着注射器的,你一定要离远点,别看,小心那人发狂,注射到你的体内。这些人一般都在进入地下停车室的通道台阶上!
16.看到摩托仔跟年轻搭客关系密切且眼神不定、四处游弋的,离远点;
17.在车站等车退到路基内侧掏钱包拿钱;
18.将行李放在出租车后排时,一定要将车后门、后窗锁死。
19.上了街就提醒自己已身在战场,危机四伏;
20.非生活所迫,离开广州是终极方案。
生存攻略虽有些片面,但是也的确说明了在广东创业、生存的艰辛。当广东被严峻的治安形势埋伏时,广东在为谁哭泣?
七.“油荒”告诉广东什么?
在能源方面:
广东“油荒”为历年所罕见,在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短缺品种多等方面均破了历史纪录。
2004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为15210.47万吨标准煤,比1990年增加11147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9.9%;全社会用电量2387.14亿千瓦时,比1990年增加2028.14亿千瓦时,年均增长14.5%。与常规能源资源十分匮乏不相称的是,广东的GDP的能耗仍大大高于国内一些发达省市水平。2003年,广东万元GDP能耗为0.96吨标准煤,比江苏高8%,比浙江高18%。由于本地能源产量有限,随着消费总量快速增加,广东一次能源自给率持续下降,从1990年的25%下降至2004年18%;同期煤炭的自给率由30%下降到11.9%,外省调入及进口能源的比重和数量迅速攀升,能源安全供应压力较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副研究员杨青认为,广东对外能源依赖度高达90%以上。
特别是2003年以来,随着广东经济进入新的一轮快速增长周期,工业用能的强劲增长,广东电力出现了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电力供应缓和以来的首次紧张,久违的拉闸限电现象再次出现。广东电力供应从2002年以前的缺电力、不缺电量转化为电力、电量双缺局面。2003年广东全年有17个市累计错峰最大负荷71万千瓦,错峰电量3655万千瓦时。
2004年,广东电力强制错峰电量3.9亿千瓦时,错峰电量46.99亿千瓦时,最大错峰负荷合计650万千瓦。
2005年的电力供应仍呈全年性、全网性、资源性缺电及电力、电量双缺局面,电力供需形势比2004年更为严峻,将可能成为全国缺电最严重的地区。全年电量缺口237亿千瓦时,约占全年全社会用电量的9%。今年7月18日,广东电网统调负荷最高达3306万千瓦,今年以来第9次突破历史纪录,比去年同期增加548万千瓦,相当于西部一个省份的电力负荷。
目前广东省能源消耗高、消费大的状况仍未能得到根本的转变。根据能源利用效率的测算,广东省平均为百分之三十六,上海市为百分之三十九,浙江省为百分之四十,而发达国家一般为百分之五十。
在土地资源方面:
在广州,其土地消耗已达到极限,规划用地380平方公里已基本用尽。
深圳土地只有0.202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其他城市的一个县,仅为北京的1/8,杭州的1/8,上海的1/3,广州的2/7,而且大部分是高山丘陵,而不是一马平川。其中,可建设用地总量为767平方公里,已占用的建设用地已达513平方公里,仅剩254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土地资源非常紧张。1996年-2002年,深圳市平均出让土地约为13.03平方公里,开发量比较大,这已影响到未来可持续发展等。狭小的土地已经严重制约着深圳经济的发展,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瓶颈,城区的土地基本开发完毕,新的土地又生长不出来,可供土地逐步减少,深圳新建的商品房呈下降趋势,有些房地产商转移到外地发展。
目前东莞建设用地为145万亩,占东莞土地总面积39.2%,全市土地面积为2465平方公里,约370万亩。目前东莞建设用地占去14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39.2%,其中工矿和居民占用地122.8万亩,工矿建设用地占一半,交通运输道路用地14.1万亩,水利用地8.1万亩。目前全市农用地面积184.2万亩,占土地总面积49.7%,1999年省下达东莞市基本农田保护区60万亩,截至2004年,东莞市纯耕地实际只有22.77万亩。东莞急需盘活已批未用的14万亩闲置土地,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东莞市人多地少,后备土地贫乏,土地资源成为今后发展经济的主要瓶颈,
在水资源方面:
被认为空气里也能拧得出水来的广东,近年来由于工业污染和无节制用水,广东省40座城市中有30座供水量紧缺,四分之三的城市目前频亮水荒红灯。
据广东省水利厅水资源公报显示,目前广东人均水资源利用量已达五百三十五立方米,居全国之首,但在节约用水方面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政策法规和有效的管理机制、经济措施和技术手段。
有水利专家指出,除工业污染造成广东可利用淡水资源减少的因素外,全民节水意识淡薄是广东缺水的重要原因之一。如在广州,该市人均用水量每天高达三百五十升,居全国之最。而同样是特大城市的北京,人均用水量则只有二百五十升左右,上海更只有一百五十多升。
各种资源消耗的无节制导致原本资源匮乏的广东发展被动,土地紧缺,水污染严重,煤炭、石油、矿石等大宗能源材料以外地和国外供应为主,电力供应严重不足;外援性经济发展使广东的工业产业处于经济附加值较低的产业链环节,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加大采购成本的同时却提不高产品售价,企业处于低利润空间,不利于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
当广东深陷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危机的埋伏时,我们要为谁哭泣?
八.广东企业在为谁哭泣?
从80年代的“粤粮珠水”到90年代的家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广货”风靡大江南北。广东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连续10年居全国第一,产值占全国同行的三分之一,产品出口占全国的40%。仅珠三角2002年服装产量仍高达22.53亿件,平均全国每人1.8件;微波炉(1382万台)、空调机(1324万台)、电视机(2410万台)等产量很大。近些年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升级,高新技术产品增速快,如2002年,大规模半导体集成电路增长27.8%,微波通信设备增长67.5%,移动通信设备增长188.0%,微型电子计算机增长31.4%,移动电话增长67.7%,彩色显像管增长39.1%,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和日用消费品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
虽然自2001年中国实施名牌战略以来,广东累计获得的中国名牌已达到109个,广东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产品品牌,都遥遥领先于全国其他地区,目前中国名牌量稳居全国之首。
但是现在的情况这种情况正在被改变。
例如在制鞋业上,广东制鞋业年产量近30亿双,约占全国产量的60%,但只有深圳“百丽”一个品牌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而浙江温州一个市的制鞋业就拥有3个中国驰名商标、3个中国名牌产品。
在驰名商标方面,2004年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新认定的15件国内驰名商标中,浙江省有“洁丽雅”、“AAA”、“五芳斋”、“华立”等四件商标榜上有名,新增数全国第一。至此,浙江省拥有了驰名商标36件,居全国首位。
而近年来,广东的企业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健力宝,一种被西方人称为“魔水”的饮料,它曾是广东品牌的象征,是“珠江水”的代名词。广东健力宝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84年,以饮料为主导产业,集制罐、塑料、包装、药业、酒业、食品、体育、房地产等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企业集团,曾连续八年被评为全国工业企业500强,1988至1997年连续十年蝉联大陆软性饮料销售冠军,2003年健力宝集团营收超过人民币28亿元,集团品牌价值达人民币102.15亿元。然而在最近几年外资企业大举进入中国内地,饮料行业竞争加剧,健力宝近五年来业绩每况愈下,表现落后其他同业,加上机器设备老旧,生产效率也跟不上竞争对手,陷入现金流量短缺、负债比攀高,又无力更新设备的恶性循环。于是在饮料市场火爆的时代,因各种问题,健力宝被台湾的饮料巨头统一集团统一了。
而广东的空调龙头企业也出现了问题。2005年8月2日科龙公司发表公告称,因涉嫌经济犯罪,公司董事长顾雏军、执行董事兼副总裁严友松等5人被公安部门立案侦察并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据悉,科龙的114亿的资产中有82亿的债务,负债率居高不下,2005年一季度公司还有24.8亿的现金,但就是迟迟不还银行的贷款。而公司在2004年的应收账款11.78亿元,其他应收账款2亿元,据此,有人推测,那11.78亿应收账款和2亿的其他应收账款实质上没有参加主营业务的周转,被人挪用了。科龙危机了,海信就来了。2005年9月中旬,海信副总裁汤业国入主科龙担任总裁。曾经在中国11次夺得全国空调销量冠军科龙集团从此就将在海信的控制之下。
创维集团有限公司以香港创维数码控股有限公司为龙头,跨越粤港两地,生产消费类电子的大型高科技上市公司,是中国三大彩电龙头企业之一。创维成立于1988年,初期名称为创维实业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电视机遥控器。1992年成立创维集团有限公司,并获得彩电生产许可证,开始生产彩电、VCD、DVD,家庭影院和卫星接收机等产品。2003年产销彩电820万台,影音产品及数字机顶盒200多万台,销售额120亿元,出口创汇2亿多美元,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创维已成功挺进世界彩电十大品牌之列,并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是中国百强电子企业的核心成员。
但是这个在中国畅通无阻的家电品牌却在香港重重的摔了一跤!2004年11月30日下午,市值60亿港元的香港上市公司"创维数码"在宣布业绩前夕,其设在香港的办事处总部突遭香港廉政公署调查,带走"创维数码"董事局主席黄宏生,董事和财务总监等10人,怀疑他们涉嫌贪污诈骗和挪用资金,同时涉嫌在申请上市前,曾经伪造会计记录.
为什么都是广东的企业,广东企业在为谁哭泣?
九.广东人在世界的哪些地方开拓?
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军,在接受国际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与国际接轨,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应该走在全国的前列,但是现实的情况并非如此。
当今海外华人华侨3000多万,其中祖籍广东的就有2000多万,因此有人说世界上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广东人。早期广东人都有很强的开疆括土的精神,远渡重洋,在异域他乡立足生根。但是到了如今,富裕了的广东人却开始缺失开拓的精神,偏居南海一隅,缺乏走出省门,走出国门的勇气与魄力。
广东人固守广东本省,不愿走出去创业。比如到春节也就是一二月份的时候,一般的省份的金融机构存款余额都是增加的,而广东却是减少的,如今年一月底广东存款减少了119.06亿,浙江则增加了314.41亿,这是因为浙江在外省做生意的比较多,年底了都要汇回来,而广东是别人在广东做生意的比较多,所以汇出的比较多。
浙江人以“善商贾”而闻名国内外。目前就有500万浙商在世界各地经商办企业。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浙江人;哪里没有市场,有了浙江人就会有市场。浙江人不仅在本地创业,而且足迹遍及海内外。最有代表性的仍然是温州人。目前温州在全国经商的有154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20%以上,还有40万人在世界各地。截至2001年,在外的温州人创造了563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相当于当年温州本地国内生产总值的60.4%。温州的打火机凭着价格优势,打破了日本、韩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垄断地位,他们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占到了全国市场的90%,世界市场的70%左右。温州人在中国已经取代广东潮汕人成为“中国的犹太人”。
浙江商人在国际上开疆拓土,把国际订单传回本省,带动本地经济的发展。2004年进出口总额浙江达到852.3亿美元,虽然远远少于广东的3571.33亿美元,只有广东的23.87%,总量上浙江只有广东的四分之一不到。但是在贸易顺差上,浙江顺差达到310.9亿美元,广东只有259.83亿美元,浙江是广东的119.66%,浙江继续夺回全国第一。浙江800多亿的进出口总额创造了300多亿的顺差,足以体现外贸质量。
现在全国各地,无论是寒冷的黑龙江,还是南国的海南,无论是雪域高原上的西藏,
还是在广袤草原中的内蒙古,都有浙江人的身影。在国际上,仅法国巴黎就有数万温州人商人在那里创业。可是广东人的身影在那里呢?在广东的家里啖空调吗?广东的危机感在那里呢?
缺乏国际化视野,固守本土的广东人,在为谁哭泣?
十.“9+2”泛珠三角,香港能救广东吗?
在中国的版图上,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东九省(区),位于我国的南部地区,直接间接、或多或少都跟珠江有关,与珠江流域的流向、与珠江最后流入南海而形成的经济流向和文化有关。“9+2”模式最初一现身就令人吃惊——纵横十余省,面积200万平方公里,人口4.46亿人,GDP超过46400亿元。
2003年7月,广东方面提出“泛珠三角”的设想,仅逾十月,“粤桂湘琼和闽赣,香港澳门云贵川”的首长就坐到了一起。“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具有国家战略层面的意义,将为珠三角的发展拓展腹地。
“泛珠三角”的设想提出是有一定背景原因的。对于香港来说,是因为自1998年金融危机之后,楼市不振,港人对经济缺乏信心,要求香港经济必须转型。连接广东和相邻八省区的沿海高速公路网基本建成,而广州南沙港的建设,深圳盐田港和珠西等港口的发展以及广州新机场的建成,这些都使香港处于珠三角的边缘地带,并冲击香港的国际货运中心的地位。
广东则面临着长三角的压力。从产业结构来看,长三角半导体、液晶等高新技术产业将广东甩在身后。广东的产业结构必须升级,才能成为世界“新工厂”。
但是在泛珠三角的各省市经济发展极为不平衡,广东是全国最富裕的省市之一,而贵州则是全国最穷的省份,广泛存在不同利益的竞争,而广东对外投资能力不强,合作效果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
从2001年中国加入WTO到2003年《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的实施,港澳和内地的制度阻隔基本消除。
进入2004年,能享受CEPA货物“零关税”优惠政策,香港应为374个税号商品,澳门则为311个税号商品。这意味着原产于香港的产品竞争力更大,更加容易进入大陆。而产自广东的产品将受到一定的影响。
CEPA为许多原产香港商品进入内地市场消除了关税阻碍,而且“香港制造”有较强的产地优势,香港在营商环境上比广东优良,从而使原产香港商品的产地优势和市场环境优势凸显出来,进而可能引发部分港资企业或企业生产工序回流。
钟表、珠宝等高附加值产业的产品,内地市场的进口关税都很高,零关税给这类产品带来的收益比较大,同时这些产业在内地生产的劳动力、厂房等成本节约意义不大,此类产业的部分港资企业可能回流搬迁;服装业,“香港制造”的产地品牌优势可以使其获得较大的提价空间,同时香港在工人技术和产地品牌存在一定的优势,一些港资企业的研发、设计、推广类高附加值的生产工序回流香港也可能有所得益。
CEPA的深入落实,将会使香港产品在内地有同样的市场机会,促使香港对某些新的制造业投资,特别是对经济环境要求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吸引力增强,从而促使香港成为广东的有力竞争对手。而香港企业在本港投资的增加,必然减弱对外的投资,从而使广东吸引的港资有减少的可能。事实上,这正变为现实。2005年上半年珠三角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只有55.14亿美元,增长仅5.30%,不敌长三角的145.00亿美元。
广东的经济使一种外源型经济,外源有多大决定自己有多大。投资在广东的外资主要是港澳资本,规模小分散,总体上不如台资和跨国资本.港资所涉及的行业也以轻工业为主.广东经济总量中,外源型占了60%,而外源型中香港占了60%。全省是“两个60%”,而东莞甚至是“两个80%”。这证明了一点,虽然GDP是上去了,但钱都是人家的。外源型经济靠外源,源有多大辐射就有多远。实际上,香港这个源本身就出现问题了。香港自亚洲金融危机后经济起伏波动,加上香港自身的产业空心化和严重的失业率就已使得其对外投资能力大幅下降。香港打个喷嚏,广东就要感冒由于资金、技术、人才与市场都掌握在外源型企业手中,广东的工业化进程将受到外部力量的制约。
当“泛珠三角”,香港出现问题时,广东靠什么救自己?当港资离广东而去时,广东在为谁哭泣?
后记
最后,我想说,作为一个广东人,我真的不愿看到广东在充满激情与挑战的21世纪里落败,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大潮中,在同兄弟省市的竞争中倒下。但是深陷十面埋伏的广东,如同末日的西楚霸王,正处在四面楚歌的境地。如果不再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反省自己,居安思危,昔日的繁华终究会断送在珠江口岸。曾经的改革英雄终会被历史的滔滔江水所洗刷。
纤纤玉指,拨千军万马,击刀光剑影。在方寸之内,在四弦上下,围一座古城。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所有的天机,静待指间,一触即发。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从鸿门开始,胜负已定。
铁马雄风,人杰鬼雄,终愧对江东父老。去留在桨波上,存亡在呼吸间。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成王败寇,千古悠悠……
霸王别姬,空垂的泪,为后世的谁哭泣?
一曲《十面埋伏》道出霸王的无奈,更说出历史淘汰英雄的残酷现实。在这个全国都在发展,跑的慢了就是落后的时代,广东是雄鹰折翅而舔血高飞,还是自刎于珠江?
广东今天的局面让人落泪,但是广东又在为后世的谁哭泣?
责任编辑:mana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