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大撤离对水泥行业影响调查
发布日期:2012-08-09
更新日期:2012-8-9 来源:新浪财经
核心提示:近日,珠江三角洲内大批美企正在悄然撤退,从今年3月开始,世界500强企业美国消费品巨头佳顿、卡特彼勒、福特公司等,纷纷将大部分产品陆续从中国多家代工厂撤回本土生产。另外,根据5月份《中国欧盟商会商业信心调查2012》显示,22%的受访欧盟企业正考虑将投资转向中国外的市场,而这些企业大部分都服务于中国市场。
近日,珠江三角洲内大批美企正在悄然撤退,从今年3月开始,世界500强企业美国消费品巨头佳顿、卡特彼勒、福特公司等,纷纷将大部分产品陆续从中国多家代工厂撤回本土生产。
另外,根据5月份《中国欧盟商会商业信心调查2012》显示,22%的受访欧盟企业正考虑将投资转向中国外的市场,而这些企业大部分都服务于中国市场。
与此同时,中国建材集团收购了韩国大宇水泥厂,出售作为撤资的一种形式,让人们不得不对建材外资的在华趋势心生担忧。
外企出售工厂不止一家
6月21日,韩国大宇国际公司宣布将位于山东的大宇水泥工厂以75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4.14亿元)的价格出售给中国建材集团。
大宇水泥是原韩国大宇集团在山东省境内独家投资兴建设立的外资企业,曾号称是中国单机产量第一、技术最先进的水泥企业。1993年经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批准成立,注册资本金9986万美元,总投资2.9890亿美元。将大宇水泥出售给中国建材集团,韩国大宇方面表示,是为了提高公司的财务稳健性。
这是国内水泥企业首次反向收购外资企业,有关专业人士认为,这次反向收购是一个双赢的结果。通过此次出售,大宇国际不仅回笼了资金,还与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构筑了合作关系,为开拓在华事业创造了机会,而中国建材集团则可以借此获得韩国大宇先进的技术、设备以及在山东的产能。
反向收购尚属首次,但是国内水泥企业收购外资股份已是屡见不鲜,绝不是独此一家。
早在2010年,便传出北京金隅集团斥资人民币5亿余元,向拉法基中国海外控股收购北京兴发水泥有限公司65%的股权、北京顺发拉法基水泥有限公司70%的股权,以及北京易成-拉法基混凝土76.722%的股权,而上述股权是拉法基中国海外控股所持三家公司的全部股权。金隅集团声称,这次收购行为进一步巩固了集团水泥业务的板块。
而今年7月2日,四川双马披露了非公开发行股票修正案,称拟定增募集9.031662亿元用于收购都江堰拉法基25%股权。
双马公司表示,本次非公开发行是拉法基集团、拉法基瑞安为履行相关承诺、进行资产整合的资本运作。交易完成后,公司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为公司今后在西南市场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竞争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除此之外,华润水泥还收购了新加坡三德水泥在福建和云南的水泥企业;西部水泥则以5.04亿元人民币收购了意大利水泥集团在华水泥业务;近日,瑞安建业又曝出,年内将出售其所有的45%的拉法基瑞安水泥的水泥业务,据称其价格将达40亿元。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水泥协会会长雷前治认为,水泥行业资产重组不再单单只是国企与国企、国企与民企,现在是从国企到民企再到外资更大范围的重组。
这样的趋势正符合国家目前进行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水泥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但是面对这众多的出售案件,难免会让人想探究个为什么。
出售原因多样化
据调查,外资企业选择出售在华工厂的原因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作为世界工厂,中国依靠低成本、高消耗、高排放推动增长的模式基本上已经到头,人力成本上涨已成为包括专家和企业公认的事实。
某外资企业中国负责人告诉记者,如今的产业工人中,绝大多数是80后、90后,新生代的年轻人除了生存之外,更期待企业给予他们更多。不仅仅是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的用工成本也大幅提高,同样存在招工难的问题,开出和上海一样的工资标准,却依然招不到工人。
有经济学家表示,中国最低工资的增长率在过去三年平均超过15%,内陆省份的涨幅比东部还要高,达到30%。另外,过去几年平均工资也有较大幅度增长,城镇平均工资上涨13%。所以说人力成本上升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生产原材料的价格上涨也是重要的原因。近些年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推进,高速公路的规划建成、高速铁路的铺设运营等等,市场的大量需求让资源相对有限的生产原材料价格一路水涨船高;而城市化的发展更突显了能源短缺危机,煤炭、石油的价格受困于国内巨大的需求和国际的政治经济环境,价格也是一路攀升。有专家分析,煤炭、石油等原材料属于建材行业的上游产业,这些产业的价格上涨必然会严重影响建材行业。
人力成本和生产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导致产品生产的成本也相应地增加了不少,某企业负责人声称。
当前世界经济大环境的低迷同样是外资出售产能的一个重要原因。欧债危机让欧洲的建材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困境,而在中国市场,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衰退和经济增幅放缓,为了避免出现内忧外患、战线过长的尴尬局面,不少企业关闭或者出售了工厂,缩短产业链以期获得资金,从而保证公司的财务稳健性。甚至有企业通过发行债券以缓解债务压力,拉法基集团在法国巴黎银行、农业信贷银行、汇丰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和兴业银行这几大银行同步发行为期7年、总额为500万欧元的债券,此次债券的发行是拉法基集团应对其债务压力的一个举措。
除了上述原因,有关专业人士还认为,现在中国建材行业正在转型升级,其中不少水泥企业都发生了兼并重组,在这个过程中,境外资本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如何协调股权持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成为了外资企业必须面临的一个难题,而这也可能导致外资企业将工厂最终干脆一卖了之。
同时中国欧盟商会主席大卫指出,中国监管环境缺乏改革的现状令人担忧,严重影响外资企业的运营。在《中国欧盟商会商业信心调查2012》的报告中,有一部分欧洲企业认为,市场准入和监管障碍使他们错过了商机。
12%的企业认为中国对外资企业的歧视越来越多,而这一数据在去年是9%,对于未来两年的预期他们也比较悲观,43%的人认为政策仍然会缺少公平。
中资企业顺势而为
同样是《中国欧盟商会商业信心调查2012》,报告显示,63%的受访企业计划未来两年在中国追加投资,71%把中国定位为头三个投资目的地之一。
超过一半的受访对象反映,中国市场带来的收入已超过了企业全球总收入的10%,这个数据与2009年相比,增长了50%;34%的企业表示来自于中国市场的收入占据全球的15%。
由此看来,虽然出现了一部分外资企业出售在华工厂、撤离中国的现象,但是大规模的外企出售在华资产似乎并不现实。尽管中国经济出现了增长放缓的趋势,中国市场却仍然能够为外资企业提供巨大的收益,放弃中国市场对于任何一家企业而言都不一定是明智的选择。
同时有专家坦言,外资水泥企业在国内毕竟数量有限,在中国水泥市场上没有形成面,只是点状存在,并且受限于水泥行业的特殊情况,价格受运输成本影响较大,通常水泥企业的销售半径控制100公里左右才能够做到盈利,所以无论是数量还是销售范围,外资企业出售在华工厂对中国水泥市场并不存在太大的负面影响。
而外资企业的出售行为对于中国水泥企业不见得是一件坏事。韩国大宇国际公司将大宇水泥出售给中国建材集团就是一件双赢的案例,在达成收购协议3个月后,双方将在铁矿石开采、钢铁产品、中国建材水泥产品、大宇国际木业制品、化工产品、碳化纤维和风机叶片的贸易等方面展开深层合作。
业内专家说:“企业要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打造区位优势,把资源、物流、市场等作为系统工程来考虑。”
通过收购还可以实现国内水泥企业的重组,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并将提高区域内产业集中度,有助于企业产品形成区位优势。中国建材集团收购韩国大宇的山东水泥则扩大了企业在华北地区的市场占有率。
在这件案例中,中国建材集团以合适的价格购入工厂,背后还包括了先进技术的合作、强化企业自身的区位优势等等,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样的机会对于哪一家企业而言都是求之不得,关键在于如何把握现在这样一个时机。
责任编辑:manager